當前位置:法律站>徵地拆遷>土地徵收>

徵地補償標準和分配原則是什麼?

土地徵收 閱讀(2.54W)

在徵地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好徵地補償,確保村民的權益不受損害。各省市都會定期出臺徵地補償方面的政策,對於被徵地的村民來說,對政策進行了解和把握是很重要的。那麼,徵地補償標準和分配原則是什麼?下面我們通過本文一起了解下相關知識。

徵地補償標準和分配原則是什麼?

一、徵地補償標準和分配原則是什麼?

徵地補償標準是指在市鎮行政區的土地根據政府總體規劃確定的用地範圍內,依據土地型別、土地年產值、土地區位登記、農用地等級、人均耕地數量、土地供求關係、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水平保障等因素,再依據片區劃分用於徵地補償綜合計算的標準。

拆遷補償標準的調整由市縣人民政府公佈。我國法律規定各地政府應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當地人均收入增長幅度等情況,每2至3年對徵地補償標準進行調整,逐步提高徵地補償水平。如今實施的徵地補償標準已超過規定年限的省份如未及時調整,將不予通過用地審查。各類具體的價格補償標準由區縣物價局依據當地經濟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等情況進行定價。

各項補償費用由被徵地單位收取後,按如下方式處理:

1、土地補償費、依法應支付給集體的安置補助費、集體所在的青苗補償費和附著物補償費,由被徵地單位管理和使用。

2、青苗補償費和附著物補償費歸青苗和附著物的所有者所有。

3、安置補助費的歸屬、使用:

(1)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其管理和使用。

(2)由其他單位安置的,支付給安置單位。

(3)不需要統一安置的,發放給安置人員個人或經被安置人員同意後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

二、徵地過程中宅基地如何處理?

1、本村集體經濟組織尚有宅基地,可以安排宅基地給被拆遷人自建住宅或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建設住宅。

(1)如由被拆遷人自建,拆遷人對被拆遷人按照被拆遷集體土地住宅房屋補償價給予補償,對集體經濟組織按照宅基地土地所有權區位補償價給予補償。

(2)如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建設住宅,拆遷人按本規定第九條的有關規定給予村集體經濟組織補償,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將建成的安置房分配給被拆遷人。

2、本村集體經濟組織尚有農用地,可轉為非農建設用地供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建設安置住宅的,由拆遷人依法辦理集體土地徵收、農用地轉建設用地等手續和支付相關費用,對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被拆遷集體土地住宅房屋補償價給予補償。

綜上所述,徵地補償標準是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土地供求、物價水平及土地年產值等眾多因素確定的,其中土地補償款是大頭,原則上大部分要發給村民本人,其餘部分村集體使用。而安置費和青苗費,則全部歸村民所有。這就是徵地補償標準和分配原則,村民可以檢視當地政策做進一步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