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站>訴訟仲裁>訴訟管轄>

管轄權異議什麼時候提 | 有哪些處理程式

訴訟管轄 閱讀(1.81W)

在我國司法程式的實踐中,為了保證司法程式的高效性,通常會對當事人一些權利設定一定的時間期限,比如對管轄權異議的期限設定,藉此以避免司法案件無限期延長。那管轄權異議什麼時候提?有哪些處理程式?跟本站小編一起來看下具體內容吧。

管轄權異議什麼時候提?有哪些處理程式?

一、管轄權異議提出時間

民事訴訟法第127條規定管轄權異議應當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其時限即為15日。我們從前文的對管轄權異議主體、客體的分析,可知這一規定是不合理的。首先,從法條上看,它存在著邏輯性錯誤,因為管轄權異議的主體包括了原告、被告和第三人,而只有被告才提交答辯狀;其次,這一規定也缺乏靈活性。對此,應當針對不同的主體,制定變通的規定。有學者建議,應借鑑國外立法經驗,總體上規定當事人應當在案件審理之前或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管轄權異議,凡中途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可作特別規定,即他們在接到法院告知其可以提出管轄權異議的正式通知後十日內提出。

二、管轄權異議處理程式

法院對管轄權異議案件的審理模式依據民事訴訟法第127條,當事人提出管轄權異議後,法院應當進行審查,異議成立的,裁定移送至有管轄權的法院,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這一規定,沒有體現當事人在管轄權異議的審理當中有何權利。

在實踐中,對管轄權異議的審查不須開庭審理,而是由法院單方面依據管轄規則進行審查。學者將這種由法院主導的處理管轄權異議的模式稱為行政化模式,當事人缺乏參與管轄權異議解決的場合和機會,法院對此既不進行開庭審理,也不舉行聽證。行政化模式強調法院在解決管轄權異議中的權威作用,帶有極強的行政程式的性質,漠視了當事人的訴權,當事人對管轄權異議處理的結果影響甚微。行政化處理模式根源於我國的司法傳統,一方面,由於我國的民事訴訟模式為職權主義模式,強調法院在民事訴訟程式中的主導地位,賦予了法院較大的職權;另一方面,在“重實體、輕程式”思想的影響下,法院為儘快解決實體爭議,對程式問題的處理往往採取簡化模式,不重視當事人的程式權利。行政化處理模式違背了民事訴訟法的辯論原則,容易造成對當事人訴權的損害。

根據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經濟合同的名稱與內容不一致時如何確定管轄權問題的批覆》,對於當事人簽訂的雖有明確、規範的名稱,但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與名稱不一致的,應當以該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內容確定合同的性質,從而確定合同的履行地和法院的管轄權。依此,最高院的意見傾向於可以對實體進行審查。但是,理論上,由於管轄異議是程式問題,對實體問題的審理當然可以藉以明確案件的管轄權,但卻因此而“提前進入”了開庭審理階段,違背了審判過程的公正性。倘若我們對管轄權異議的審查採取附帶訴訟模式,這個矛盾就可順利解決了。開庭審理管轄權異議問題,在雙方當事人的參與下,依照一般程式進行調查辯論,對與管轄權相關的實體問題進行質證認定,以實體內容推定管轄,既符合程式正義的要求,又可防止發生對同一問題前後認定不一致的情況,使訴訟具有連貫性和一致性。

也就是說管轄權異議什麼時候提主要取決於答辯狀的起始時間,管轄權異議應當與答辯狀期間15日內提出,否則得不到法院的支援。另外,管轄權異議為了防止當事人濫用此項權利,也設立了嚴格的審查程式,這些都為整個訴訟過程的一致與連貫性奠定了堅實基礎。想了解更多相關知識您可以諮詢本站駐馬店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