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站>刑事辯護>刑事處罰辯護>

開庭後回家等通知基本緩刑嗎?

刑事處罰辯護 閱讀(2.05W)

開庭後回家等通知基本緩刑嗎?

開庭後回家等通知基本緩刑嗎?

是不是判處緩刑,是要根據最終的判決書的,如果判決書上寫明判處緩刑的話,才是判的緩刑。取保候審開庭後讓回家等,判緩刑的可能性很大,即便是不判緩刑,也不會太重的。

判緩刑的條件:

其一是被判處拘役或者短期有期徒刑;

其二是犯罪分子確有悔改表現,法院認為暫不執行所判刑罰也不致於再危害社會;

其三是罪犯不屬累犯和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

取保候審與刑事拘留、逮捕一樣,都是刑事訴訟過程中的一種強制措施,是有條件的在外等待開庭審判,並不代表案件了結、當事人無罪。是否判刑、如何判刑,還要由司法機關進一步偵查、審理後決定。

法律規定:

《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九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最長不得超過十二個月,監視居住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

在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間,不得中斷對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理。對於發現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或者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限屆滿的,應當及時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應當及時通知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人和有關單位

適用緩刑是在犯罪分子已經被判處刑罰的前提下,再考慮犯罪分子的悔罪表現,認定其放在社會上是否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決定是否執行刑罰。如何準確把握適用,關鍵在於怎樣來認定已被判刑的罪犯“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審判實踐中,是否適用緩刑完全由人民法院作出決定,由於“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沒有統一的考量標準,因而有的考慮被告人犯罪的情節和案發後的悔罪表現、受害人的態度等等,在認定悔罪表現方面也大都將被告人是否具有法定從輕情節(如自首、立功、從犯、未成年人)、是否退贓退賠或賠償受害人損失、是否繳納罰金等作為考量因素,有的甚至將被告人不適宜監禁的因素(如疾病)、家庭因素(如需贍養老人、撫養子女)等一些與被告人相關聯的不合法的客觀因素作為適用緩刑因素考慮。只注重被告人的悔罪主觀意識,缺乏對被告人的平時表現的調查瞭解,忽略了對適用緩刑罪犯的監管、幫教、改造等客觀條件的考慮。

緩刑,刑期裡面比較輕的一種處罰機制了,但是緩刑也不是都可以判的,要符合三個條件缺一不可才可以成立緩刑,緩刑一般都是針對罪行很輕的,並且累犯還有一些恐怖的活動罪的首要分子也是無法判緩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