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站>合同事務>合同糾紛>

《民法典》中要約的撤銷與撤回區別是什麼

合同糾紛 閱讀(2.41W)

一、《民法典》中要約的撤銷與撤回區別是什麼

《民法典》中要約的撤銷與撤回區別是什麼

《民法典》中要約的撤銷與撤回區別為:1、從表現形式上看,要約撤回發生在要約到達(或剛剛到達)受要約人之前,而要約撤銷則發生在要約已經到達受要約人,受要約人尚未發出承諾通知之前。兩者的實質,區別在於:前者是在要約尚未生效(或剛剛生效)時發生的,而後者則是在要約生效後,受要約人發出承諾通知前。

2、對於要約不得撤銷的兩類情形,應當準確記憶。

特別是要求受要約人不僅得有理由認為要約不可撤銷,而且要求已經為履行合同作了準備工作。兩個並列條件缺一不可。

《民法典》第四百七十五條,要約可以撤回。要約的撤回適用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的規定。

第四百七十七條,撤銷要約的意思表示以對話方式作出的,該意思表示的內容應當在受要約人作出承諾之前為受要約人所知道;撤銷要約的意思表示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應當在受要約人作出承諾之前到達受要約人。

二、要約失效情形

1、拒絕要約的通知到達要約人時。

拒絕要約,包括明確表示拒絕,或對要約進行了修改、限制或擴張。要約人一旦收到受要約人不接受或不完全接受要約的通知,要約即因被拒絕而終止效力。受要約人拒絕要約後即使在承諾期限內又表示同意的,其意思表示也為發出的新要約。

2、要約人依法撤銷要約。

只要撤銷符合法律規定條件,要約即失效。

3、承諾期限屆滿,受要約人未作出承諾。

要約的有效期限也就是受要約人可以承諾的有效期限。在該期限屆滿時,受要約人未為承諾的,要約就失去效力。在該期限屆滿後,受要約人又表示接受要約的,該意思表示不為承諾,只能看作是一種新要約。

4、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作出實質性變更。

三、要約的主要構成要件有哪些

(一)要約必須是特定人的意思表示。

要約的提出旨在與他人訂立合同,並喚起相對人的承諾,所以要約人必須是訂立合同的一方當事人。例如對訂立買賣合同來說,他既可以是買受人也可以是出賣人,但必須是準備訂立買賣合同的當事人或者是訂約當事人的代理人。如果是代理人,需要有本人的授權。任何人在沒有經過他人授權的情況下擅自代替他人發出要約,對他人不能發生拘束力。需要指出的是,準備訂立合同的人並不是合同當事人,因為合同畢竟在要約階段還沒有訂立。

要約人是否應當具備一定的民事行為能力,則涉及到對當事人的締約能力的確定總是。我國法律要求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要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因此要約人慾以訂立某種合同為目的而發出某項要約,應當具有訂立該合同的行為能力,這樣才能使其要約產生效力。

(二)要約必須具有訂立合同的意圖。

要約人發出要約的目的在於訂立合同,而這種訂約的意圖一定要由要約人通過其發出的要約充分表達出來,才能在受要約人承諾的情況下產生合同。如何判定要約人所發出的要約具有訂約意圖並且成一項有效的要約呢?這就要根據要約所實際使用的語言、文字及其他情況來確定要約人是否已經決定訂立合同。決定訂約意味著要約人並不是打算“準備”和“正在考慮”訂約,而是已經決定訂約。正是因為要約應該具有訂立合同的目的,所以“要約不包括要約邀請或僅是初步蹉商的行為,或很顯然是開玩笑的行為,或並無產生當律關係的目的行為。”

由於要約具有訂約的意圖,因此一經承諾就可以產生合同,只要要約人表明了訂約的意圖,並不定要表明要約已經承諾即拘束的意旨。有一種觀點認為,要約的要件應當包括要約必須表明一經諾即受拘束的意旨,也就是說要約人必須向受要約人表明,該要約一旦由受要約人承諾,合同即告成立,要約人就要受到拘束。我們認為,如果要約人表明了訂約意圖,已經意味著他要接受承諾的後果,未免過於苛刻。當然,如果要給人已經表明他要接受承諾的後果,就意味著要約具有明確的訂約目的。

(三)要約必須向要約人希望與之締結合同的受要約的發出。

要約人向誰要約也就是希望與誰訂立合同,要約只有向要約人希望與之締結合同的受要約人發出才能夠喚起受要約人的承諾,要約必須向特定人發出,向不特定人發出的的建議即為要約邀請,只有向特定人發出要約,一旦受要約人發出承諾,即能夠成立合同。

要約原則上應向特定的人發出,特定人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數個人。要約的相對人原則上應當特定的主要原因在於:

一方面,相對人的特定意味著要約人對誰有資格作為承諾人的問題作出了選擇,也只有特定才能明確確定承諾人。從法律上看,承諾人是由要約人確定的,一旦要約人確定了要約的相對人,這樣一經對方的承諾就不需要約人再作任何行為,合同就可以成立,反之,如果相對人不能特定,則意味著要發出提議的人並未選擇真正的相對人,該提議不過是為了喚起他人發出要約,本身不是要約;

另一方面,如果要約的物件不能確定時,仍可以稱為要約,那麼向不特定的許多人同時發出以某一特定物的出讓為內容的要約是有效的,這就分造成一物數賣,影響交易安全的後果。因此,如果不是向特定人發也的提議,原則上視為要約邀請。實踐證明,原則上要求要約的相對人必須特定,有助於減少因向不特定的人發出要約所產生的一些必要的糾紛,有利於維護交易安全。

要約原則上應向特定的相對人發出,並不是說嚴格禁止要約向不特定人發出。一方面,法律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允許向不特定的人發出訂約的提議具有要約的效力,如對懸賞廣告可明確規定為要約,另一方面,要約人願意向不特定人發出要約,並自願承擔由此產生的後果,在法律也是允許的。但是向不特定人發出要約,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1、必須明確表示其作出的建議是一項要約而不是要約邀請。這裡所說的“明確表示”可以以各種方式表示,如在廣告中註明“本廣告構成要約”,或者註明“廣告所列的各種商品將售予最先支付現金或最先開來信用證的人”等。

2、必須明確承擔向多人發出要約的責任,尤其是要約人發生要約後,必須具有向不特定的相對人作出承諾以後履行合同的能力。例如,要約中沒有注是“保證現貨供應,先來先買”,而要約人向多人發出出售某件物品的要約,但要約人不具有向多人出售該種產品的能力,這就會造成多個合同從一開始就不能履行,從而影響了交易的安全。

所以,法律對於向不特定人發出要約的行為應有限制。如果訂約的提議中已經註明是要約且能夠確定是要約,那麼在向數人作出承諾而要約人又無履行能力時,要約人應對其要約產生的後果承擔一切責任。

(四)要約內容必須確定和完整

所謂要約的內容必須“確定”是指要約的內容必須明確,而不能含糊不清,使受要約人不能理解要約人的真實含義,否則無法承諾。所謂“完整”,是指要約的內容必須具有足以使合同成立的主要條件。由於要約人發出要約的目的是為了訂立合同,這樣要約中必須包含未來合同的主要條款。如果不能包含合同的主要條款,承諾人即難以作出承諾,即使作了承諾,也會因這種合意不具備合同的主要條款而使合同不能成立。我們認為合同的主要條款,當根據合同的性質和內容來加以判斷。合同的性質不同,它所要求的主要條款是不同的。

至於主要條款以外的其他條款,一般不影響合同的成立,但要約人應當儘可能地在要約中寫明這些條款。要約的內容越齊備和充實,則越有利於承諾人迅速作出承諾。如果缺少某些次要條款,也會使承諾人提出反要約,從而使合同不能速地成立。

(五)要約必須送達受要約人。

要約只有在送達到以人以後才能為受要約人所知悉,才能對受要約人產生實際的拘束力。

如果要約在發出以後,因傳達要約的信件丟失或沒有傳過,不能認為要約已經送達。當然對話要約則不存在送達問題,只要求要約人(包括其代理)應當將要約的內容告知受要約人,使其瞭解其內容。而對於非對話要約,則應將要約的信件送達到能夠為受要約人所能支配的地方。至於受要約人是否實際拆閱了這些信件或檔案,則不必考慮。

只有具備上述五個要件,才能構成一個有效的要約,並使要約發出後產生應有的拘束力。

所以說,《民法典》對要約的撤銷與撤回區別主要就是要約的生效時間是不同的,前者是在要約尚未生效時,後者是在要約剛剛生效的時候。另外,要約失效的情形首先從拒絕將要約告知要約人為開始,直到受要約人對要約進行更改為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