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站>刑事辯護>刑事犯罪辯護>

我國刑法規定故意殺人罪屬於結果犯嗎

刑事犯罪辯護 閱讀(1.01W)

我國刑法規定故意殺人罪屬於結果犯嗎

我國刑法規定故意殺人罪屬於結果犯嗎

如果殺人既遂,那就是結果犯了。

行為犯與結果犯的區分標準並不統一,在國外刑法理論上存在不同觀點。我國刑法理論通常是在討論犯罪既遂的標準時說明行為犯與結果犯的區分。一般認為:“行為犯,是指只要實施刑法分則規定的某種危害行為就構成既遂的犯罪。結果犯,是指不僅實施犯罪構成客觀

要件的行為,而且必須發生法定的危害結果,才構成既遂的犯罪。與行為犯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以發生一定的危害結果作為犯罪構成的要件。

根據犯罪的本質,行為犯也必須具有侵犯法益的性質,否則不可能構成犯罪。但如果認為行為犯是隻需要實施一定行為就成立的犯罪,則可能意味著不需要法益侵害與危險。這會導致將沒有侵犯法益的行為認定為犯罪,從而不當擴大處罰範圍。界定行為犯與結果犯面臨著兩種選擇:

一是根據人們已經確定的行為犯、結果犯的具體範圍.論定其區分標準;

二是重新確定行為犯與結果犯的標準與範圍。

如果做出第一種選擇,則意味著哪些犯罪屬於行為犯、哪些犯罪屬於結果犯已經被固定化,如非法侵入住宅罪、偽證罪屬於行為犯,故意殺人罪、盜竊罪等屬於結果犯,因此,只能根據這種已經固定化的分類明確其分類標準。如果是這樣,前述第二種觀點所提出的分類標準具有合理性。即行為犯是行為與結果同時發生的犯罪,因果關係便不成其為問題;結果犯則是行為與結果之間具有時間間隔的犯罪,需要認定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如果做出第二種選擇,則意味著否定已經固定化了的行為犯與結果犯的分類,完全重新確立其分類標準與範圍。如果是這樣,我們傾向於以犯罪的成立(而非既遂)是否需要發生結果為標準。即發生結果才構成犯罪的,是結果犯,如過失致人死亡罪、濫用職權罪等,這種結果犯只有是否成立的問題,而不可能存在犯罪既遂、未遂、中止與預備之分;沒有發生結果也構成犯罪的,就是行為犯,如故意殺人罪、搶劫罪,這種行為犯則存在犯罪既遂、未遂、中止與預備之分。根據這種標準所分出的行為犯,雖然不以發生侵害結果為必要,但也必須威脅了法益。

我國刑法規定故意殺人罪,如果受害者死亡那麼犯罪者就是屬於結果犯的。雖然有著行為犯和結果犯之分,但是對於兩者的分別都是有著很明顯的區別的,行為犯是指殺人未遂,但是意圖明顯並且有著明顯的犯罪行為,那麼就會被認定為行為犯的。而結果犯就是指殺人既遂,有著既定的殺人事實,就會被認定為結果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