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站>賠償標準>工傷賠償標準>

誤工費退休人員能否享有?

工傷賠償標準 閱讀(1.23W)

正常來說誤工費是因為有工資收入的人受到了侵害導致其不能獲得相應的薪酬才需要賠償的,但在實際的侵權中卻時常有沒有工資的退休人員受害後想要主張誤工費卻容易被拒絕,也就讓退休人員少了一部分賠償。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講解誤工費退休人員能否享有?

誤工費退休人員能否享有?

一、誤工費退休人員能否享有?

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對超過退休年齡人員能否獲賠誤工費,目前廣泛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意見。觀點一:超過退休年齡即當認定為喪失勞動能力,其因受到損害主張誤工費不能支援。觀點二:退休年齡不能與勞動能力劃等號,只要受害人還能勞動,就應當支援其誤工費的主張。兩種觀點造成了司法實務中類似案件大相徑庭的裁判結果,嚴重損害了法律的嚴肅性。

超過退休年齡人員能否獲賠誤工費,應當區別對待。

誤工費前提條件是受害人必須有勞動能力。所謂的誤工費,是指賠償義務人應當向賠償權利人支付的受害人從遭受傷害到完全治癒這一期間內(即誤工時間),因無法從事正常的工作或勞動而失去或減少的工作、勞動收入的賠償費用。基於侵權法的完全賠償的原則,只要是與加害行為具有相當因果關係的受害人的所失利益都應當給予賠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條規定:誤工費根據受害人的誤工時間和收入狀況確定。誤工時間根據受害人接受治療的醫療機構出具的證明確定。受害人因傷殘持續誤工的,誤工時間可以計算到定殘日前的一天。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誤工費按照實際送減少的收入計算。受害人無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計算;受害人不能舉證證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狀況的,可以參照受訴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業上一年度職工的平均工資計算。由此可以看出,我國誤工費的賠償採取的是勞動能力喪失說,誤工費賠償制度,是從受害人實際遭受的損失角度設計的,其並不以年齡進行限制。誤工費是指受害人因侵權行為受到傷害而就醫治療或休養期間,無法進行正常勞動和獲得報酬所產生的實際損失,包括受害人因此而未獲得的工資、獎金、津貼,其他補貼等。

我國《民法通則》第119條規定,“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這裡的“公民”應理解為包括離退休人員在內的自然人;“誤工”中的“工”應理解為社會勞動,包括在職人員的正常工作和退休人員退休後的有償勞動;“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應視為耽誤一切勞動或工作而減少的收入,包括耽誤退休人員所從事的正常有償勞動而減少的收入。因此,退休人員受傷後造成退休費用之外的其他勞動收入減少,屬於“因誤工減少的收入”,負賠償義務的責任者應比照行業人員的收入標準予以賠償。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退休人員依法從事社會勞動,肯定是可以帶來退休費以外的勞動收入,被致傷治療和全休期間,不能從事此前所從事的有償社會勞動,勢必會使退休費用外的其他直接收入減少。從法理的角度來說,民法上所說的“誤工”的“工”,是一個廣義的範疇,應指具有有償性的一切社會勞動,既包含了未退休人員在崗在職時的從事的本職工作,也包含了無固定職業人員的從事的臨時性有償社會勞動,以及退休退職人員所從事合法的有償服務的社會勞動。

國家相關法律對退休年齡所作的規定,既有對勞動者達到一定年齡後勞動能力下降需要退出勞動崗位問題的考慮,同時還有對新生勞動力就業以及對勞動者予以保護等問題的考慮,退休在某種意義上更多的是一種待遇。我國農村地域遼闊,廣大農村的多數農民還不能享受退休待遇,多數五、六十歲的老人還是家庭經濟來源的主力,即使是城鎮已退休的人員,還有大量的被返聘的現象。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勞動者勞動能力的減弱與喪失,必然大大遲延。偏面的以一定的年齡作為勞動能力喪失的依據,既無明確的法律依據,也不符合我國的國情、社情。

綜合上述情況,對超過退休人員的誤工費,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超過退休年齡且確已喪失勞動能力的,誤工費不予考慮。相反,雖然超過退休年齡(包括辦理了退休手續,享受退休待遇的)但並未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實際仍在從事勞動,只要其因受到損害導致本人或家庭收入的減少或損失,就應當考慮其誤工損失。具體數額根據證據認定,證據不充分的,可以酌情予以考慮。

綜上所述,退休人員雖然已經沒有了工資報酬而在理論上不需要支付相應的誤工費了,但是現實中卻有些退休人員存在比較複雜的情形而必須要賠償方有所補償才能夠彌補退休人員的巨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