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站>合同事務>合同糾紛>

買賣合同欺詐有哪些法律後果

合同糾紛 閱讀(1.31W)

在買賣交易簽訂合同的過程中,一些無良的賣方為了牟取利益,會欺詐買方,使買方遭受損失。不過,並不是合同中存在欺騙的情況就能構成合同欺詐。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合同欺詐的構成要件有哪些?對於買賣合同當事人來說,買賣合同欺詐有哪些法律後果呢?對於這些問題的具體內容,本文將詳細為您進行介紹。

買賣合同欺詐有哪些法律後果

一、合同欺詐的構成要件

所謂欺詐,就是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或者故意告知對方虛假的情況,欺騙對方,誘使對方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而與之訂立合同。欺詐的種類很多,例如,出售假冒偽劣產品,提供虛假的商品說明書,在沒有履行能力的情況下,對外簽訂合同騙取定金或者貨款等。欺詐具有以下構成要件:

(1)欺詐一方當事人有欺詐的故意。即欺詐方明知告知對方的情況是虛假的,並且會使對方當事人陷於錯誤而仍為之。欺詐的故意既包括欺詐人有使自己因此獲得利益的目的,也包括使第三人因此獲得利益而使對方當事人受到損失。

(2)要有欺詐另一方的行為。所謂欺詐行為,是指欺詐方將其欺詐故意表示於外部的行為,欺詐行為既可是積極的行為,也可是消極的行為。欺詐行為在實踐中可分故意陳述虛假事實的欺詐和故意隱瞞真實情況使他人陷入錯誤的欺詐。故意告知虛假情況就是虛假陳述,如將劣質品說成優等品;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是指行為人負有義務向他方如實告知某種真實情況而故意不告知的。

(3)受欺詐方簽訂合同是由於受欺詐的結果。只有當欺詐行為使他人陷於錯誤,而他人由於此錯誤在違背其真實意願的情況下而與之簽訂了合同,才能構成受欺詐的合同。

二、買賣合同欺詐有哪些法律後果

(一)買賣合同欺詐的刑事後果

買賣合同欺詐的刑事後果主要有合同詐騙罪及仿造公文、證件、印章罪。

(二)買賣合同欺詐的民事後果

由於欺詐的行為而訂立的買賣合同屬於無效合同,依我國《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欺詐人應承擔如下民事後果。

1、返還財產。對以虛假身份等形式進行買賣合同欺詐所得的財產,欺詐人負有返還給被欺詐人的義務。例如:欺詐所得的是實物,欺詐人已將實物出賣的,而且該實物已經不可能再追回,欺詐人則需要返還相當於原物的價款。返還範圍應包括原物及其應有孳息。

2、賠償損失。欺詐人因欺詐獲得被欺詐人財產,是一種侵權行為。欺詐人對因其欺詐行為給被欺詐方造成的損失應予以賠償。賠償範圍應包括直接損失及間接損失。

3、繼續履行。對於在履行過程中出現的欺詐行為,如以劣質產品冒充優質產品的行為,欺詐人並無

4、支付違約金。對於在合同已經成立並生效的情況下,欺詐發生在合同履行階段的,則被欺詐方可要求欺詐方支付違約金,包括合同約定的具有懲罰性的違約金,不以是否客觀上對被欺詐方造成損失為根據。

5、沒收財產。對欺詐行為已構成欺騙罪的,可沒收其已經取得的或約定取得的財產或孳息。

(三)買賣合同欺詐的行政後果

對買賣合同欺詐行為造成的行政後果情況大致如下:

1、對實施了買賣合同欺詐行為的行政法人,可追究主要負責人或法定代表人的行政責任。

2、對企業法人、事業法人實施的買賣合同欺詐行為,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可對行為主體予以警告或責令停業整頓、罰款等行政處罰

3、對其他經濟組織或個人實施的買賣合同欺詐行為,當不足以構成犯罪,無法追究刑事責任,但不予處理顯然失當的情況下,可對行為人予以罰款或行政拘留等行政處罰。

此外,對在買賣合同訂立過程中玩忽職守,疏忽大意的工作人員,應視情節輕重由所在單位按內部規章制度追究行政責任。

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助您解決您所遇到的問題。現實生活中,您在與他人簽訂買賣合同,尤其是標的數額比較大的買賣合同時,要謹防對方可能會存在的合同欺詐行為。如果您不慎遭遇了合同欺詐的情況,要及時採取措施以維權。在維權的過程中,您需要準備好能夠證明對方存在合同欺詐行為的證據資料。如果您不知道應該準備哪些證據,您可以諮詢合同糾紛方面的專家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