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站>公司經營>經營管理>

企業融資有哪些風險 | 如何防範?

經營管理 閱讀(5.2K)

為了經營管理的需要,融資活動是較為常見的企業的經濟行為,由於企業融資,涉及到各方經濟利益的問題,故而是存在一定的風險的,那麼企業融資有哪些風險?針對這些風險,相關單位進行了風險分析,提出了一些防範風險的方法,具體來說,該如何防範?

企業融資有哪些風險,如何防範?

一、企業融資有哪些風險?

(一)按風險性質不同分類:

1、違約風險

即不能按期歸還到期債務,導致企業信用受損甚至引起法律拆訟的可能性。

2、道德風險

主要是指融資團隊在資金管理、資產管理、資本管理和融資過程中,由於企業團隊個人原因產生的使企業利益受損的可能性,如資金體外迴圈等。

3、機會風險

指融資企業在融資決策及融資方案實施的過程中,因為選擇了一方案或機會,從而失去其他機會的可能性。

4、法律風險

融資企業在融資方案設計及實施過程中,由於某些環節違規、造假或欺騙行為,導致觸犯刑律的可能性。

(二)按風險產生的破壞力不同分類

按風險的破壞力及波及面大小不同可以分為:

1、區域性風險

即對企業短期內或部分利益產生不利影響,如費用損失、信譽受損。

2、系統風險

即影響到企業生存或使企業的發展方向產生重大變更,可持續發展到影響的可能性。

(三)按融資工具不同分類

這也是很常見的風險分類方式之一。每種融資工具的風險度和風險表現不同,包括:

1、中長期貸款,如利率風險;

2、外匯融資,如匯率風險;

3、短期資金拆借,如系統風險;

4、境外機構融資,如融資騙局。

(四)按融資性質不同分類:

1、債權性融資風險;

2、權益類融資風險。

(五)按資金流程的不同階段分類

該種分類的方式,便於融資企業在融資的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風險控制策略,按風險性質不同分類:

1、融資診斷與評估階段,如決策風險;

2、 尋找融資渠道階段,如融資騙局;

3、資金運用階段,如流動性風險;

4、資金歸還階段,如違約風險、訴訟風險。

二、企業融資風險防範措施

在明確企業融資風險產生的原因之後,就需要採取一定的措施予以保證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得到良好的發展。為此,本文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一)提升企業信用等級,提高融資水平

企業提高融資水平,最為關鍵的因素就是企業的信用等級,企業的信用等級上升,才可以在融資方面獲取到更多的資源。那麼,如何提升企業的信用等級呢?首先,企業要完善財務管理制度與經營管理制度,高層管理者要重視企業的管理,從員工的發展出發,制定合理化的規章制度來保證員工有效完成工作,保證公司部門與部門之間有效運轉,同時在財務上要建立透明機制,賬務公開化,發揮群眾的力量來監督,提升財務管理水平。其次,企業在對外經營方面,要秉持誠信經營理念,增強重合同、守信用的自我約束意識,從而提高企業的誠信與信譽,對外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提升企業的信用等級。

(二)建立科學融資結構,有效規避融資風險

控制好企業的融資風險,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予以規範:第一,儘管融資的渠道和方式是有多種選擇的,但是無論企業選擇哪一種方式都是有代價的,在加上在其中會受到來自不同方面的因素干擾,更加需要做到對各種渠道得到的資金予以權衡,從企業自身發展出發,考慮到經營成本、投資收益等多個方面,將資金的投放和收益結合起來,在融資之前做好決策,以免出現失誤。第二,企業需要從資本結構的角度出發,建立科學的融資結構體系,使得各種融資方式之間可以相互補充,優化融資結構,從而有效規避融資帶來的風險。

(三)提高管理力度,做好企業融資風險防範工作

做好企業融資風險的防範措施,還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首先,企業的管理人員要樹立風險意識,認識到在企業的發展中風險是在所難免的,要端正態度並採取有效的措施來降低風險,還要做好各項財務預測計劃,合理安排籌集資金的數量和時間,從而提高資金效率。其次,如果企業在融資過程中是受到利率的變動而產生的風險,就需要認真研究資金市場的供求情況,研究利率的實際走勢,採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做出合理的安排。

(四)健全和完善企業融資風險管理的長效機制

企業在進行融資活動過程中,應明確規範職責分工、許可權範圍和審批程式,科學合理地設定機構和配備人員;應建立融資風險評估制度和重大風險報告制度,在未得到董事會批准的情況下,一律不得對外融資。對於違反融資規範的行為,企業有權追究其責任。為了預防融資陷阱風險,企業可以委託律師對投資方的具體資訊進行調整,以預防受騙,並簽訂嚴謹的融資合同,事先約定好違約責任,切實預防因融資陷阱造成的不必要損失。企業在選擇增資擴股或引進戰略投資者的方式時,也需考慮到失去控股權的融資風險。

存在著不同的風險,且無論是融資方還是投資方,都是存在風險的。就目前市場形勢來說,各種詐騙現象都隨著經濟活動一起出現,故而在投資之前,各投資者必須先對企業的信用情況進行了解,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