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站>公司經營>經營管理>

上市企業融資方式主要有哪些

經營管理 閱讀(1.13W)

上市公司其實雖然表面風,自然背後付出的也是比較多的。上市公司需要面臨來自金融方面的挑戰更多,需要更加熟悉金融市場的法則。當然,融資這樣的事情肯定上市公司也是比較常見的。上市公司融資的時候,按理來說可以融資的渠道是比較多的。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上市企業融資方式主要有哪些?

上市企業融資方式主要有哪些

一、上市企業融資方式主要有哪些?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的資金來源主要包括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兩種。

三種融資方式分別是增發、配股、可轉換債券

二、上市公司融資問題主要有哪些?

(一)我國企業融資渠道過於狹窄

1、國企業融資方式變遷

隨著收入分配結構和投融資體制的變遷,我國經濟呈現出從財政支援型經濟經由社會借貸型經濟向社會資本支援型經濟轉變的特點,企業的融資方式也在不斷變化.其變化過程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4年以前的財政融資為主的階段:第二階段是指1984年以後進入的多元化融資階段.第二階段可劃分為兩個子階段,一個是從1984年到1989年,即以銀行融資為主的轉軌時期;一個是從1990年開始到現在,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處於萌芽階段的多元化融資的探索階段。

2、我國企業融資方式單一

如上所述,我國企業融資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長時期的計劃經濟使得我國企業過於依賴政府財政融資,缺乏資本意識、也沒有自主融資環境。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金融市場逐漸開放,國家逐漸放寬金融政策。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以來,隨著股票等債券市場的快速發展,我國企業的融資方式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但是由於資本市場門檻高等特點,一般大型企業才能在證券市場融到資金,而大多數企業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途徑較為單一,中小企業很難進入證券市場融資。企業債券的發行還遠未完全放開,佔企業數量絕大部分的中小企業很難獲得發行債券融資的資格,加上創業投資體制的不健全,以及法律保護體系和政策扶持體系的缺乏,使得我國企業融資難度增大,不利於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國企業融資方式仍然比較單一,大多數企業依賴銀行貸款,較少採用其他融資方式,這就給企業自身的經營和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因為銀行貸款存在以下缺點:

⑴功能約束性大

一般來說,除非出自或貸款方對企業融資有用途限制,企業所融通的資金是應該靈活運用於所必要的方面或用途。而銀行為了保證貸款的及時歸還,對貸款用途有明確規定,使企業難以根據變化情況靈活呼叫資金,而被動地受制於銀行的貸款用途限制。

⑵融資結構彈性小

改善企業的融資結構,關鍵在於兩個方面,資金應能夠自由地流入流出企業, 資金應能夠靈活地在各類資金間流入流出,只有這樣才能為企業靈活調整融資提供前提。目前我國證券市場並不健全,企業某種融資出現多餘時難以立即退出清償,企業某種融資需要增加時,難以立即籌措,企業某種融資需要由其他融資替代時,難以立即轉換。

(二)我國企業財務管理水平不高

3、對融資風險認識不足

⑴ 債權融資風險認識

財務風險主要指企業負債比重大小而影響到企業支付本息能力所產生的風險。在融資運作中,如對於債券或貸款等,會改變原有資本結構,從而影響到股東利益的變化。融資運作的追求目的是使企業資本增值最大化,若融資運作反而導致資本增值縮小甚至減值,便形成了財務風險。如企業採用負債融資,則存在著資金利潤小於貸款利潤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即為財務風險。財務風險的構成因素主要包括兩方面:

①導致股東利益損失的可能性;

②過度負債導致企業破產的可能性。

我國企業對債權融資風險的認識停留在財務風險之上。在債權融資中,企業往往認為債權融資的風險在於到期償還本息的風險、由於債務存續期間市場變動所帶來的資金成本的變動。但是,債券融資往往受到很大的束縛,如一般的銀行貸款只能定向用於特定的專案,有可能造成資金閒置的的風險。

⑵對股權融資風險認識不足

權益融資風險。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權益融資是其主要的融資方式,在整個資金結構中佔有絕對比例。有資料表明,民營企業(上市公司除外)的資金構成比例中,自有資金的比例最大,約佔65%。儘管這一來源的資金是內源資金,但其要承擔較大的資金成本和分配利潤的壓力,某種程度上會降低企業的盈利能力,從而削弱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和發展能力,最終導致風險的增加。主要風險有:

① 控股股東吞噬風險

由於發行股票進行融資的風險--控股股東吞噬風險。在對1073家上市公司進行調查分析,其中有332家上市公司的關聯企業,特別是大股東存在侵害上市公司權益的現象,比例高達30.94%。控股股東吞噬風險是指上市公司中佔控股地位的股東利用自己手中佔有絕對優勢的控制權對上市公司的權益進行侵犯與吞噬。

具體的利益侵犯與吞噬方式有如下幾種:

控股母公司或其下屬企業與上市公司設立全股企業,母公司高估入股資產從而多佔股份或以此佔用上市公司的資金;

上市公司以高價從控股母公司或其下屬企業購買產品、勞務或承租資產,購買資產、回購股權及收購企業,有的甚至高價收購控股母公司的無形資產;

上市公司為控股母公司或其下屬企業作貸款擔保,但母公司或其下屬企業不還貸從而將責任轉嫁至上市公司;

控股母公司或其下屬企業從上市公司以低息拆借資金,但根本是借而不還,最後以高價向上市公司出售資產等方法抵消債務。

② 惡意購併風險

惡意購併是指收購方在目標公司對其收購意圖尚不知曉或持反對態度的情 況下,對目標公司實行的強制收購行為。從企業本身而言,傳統的“企業合併”被視為企業借外成長的一種手段。其方式或由數家小型企業合併以增加競爭力,或由一家企業兼併與其生產相關的企業,以加強其經營的多元化,因其目的在於謀求企業成長,故在合併手段及合併後對被收購企業的處置下均較為緩和。 但惡意購併卻非如此,其目的不在於本企業的成長,而在於攫取個人財富。收購方往往選擇具有發展潛力,或擁有豐富資產,而股票價格被市場低估者為其收購目標。收購公司目的不在於經營目標公司,而在於掌握其控制權後將之分割並轉手出售;或將目標公司股票價格抬高,再售出其所持股票以獲暴利。在這種“野獸精神”支配下,收購公司往往採取激烈的方式,向企業發起突然襲擊,令之措手不及,成為被吞噬的犧牲品。

上述兩種是比較常見的股權融資風險,現階段我國企業偏向於股權融資,認為股權融資是最為安全的融資方式。然而,股權融資的風險往往比較隱蔽,當企業管理者與所有者的意見相左時和大股東的利益與向股東的利益相悖時,這種風險往往十分巨大。

(三)缺乏健全的財務管理體制

我國企業長期缺少規範的市場競爭,經營者的財務管理意識不強,企業內部財務管理體制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⑴會計核算主體界限不清

企業產權不清析,給會計核算工作帶來困難。在我國,企業治理結構往往不明確。國有控股企業中國有股份和其他性質的股份劃分不明確,利益主體不明確。在大多數民營企業中,企業所有者往往就是企業經營管理者,他們缺乏法人意識,認為企業利益即為自己的利益,因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企業缺乏獨立性。

⑵會計基礎工作薄弱

一是會計機構與會計人員不符合會計規範。在企業會計機構設定上, 有的小企業乾脆不設定會計機構,有的企業即使設定會計機構,一般也是層次不清、 分工不明確。二是會計從業人員資格認定及規範考核的問題也很多,會計無證上崗現象嚴重,會計主管不具備專業技術資格的現象不勝列舉。會計人員的後續教育培養工作幾乎沒有進行。

⑶ 缺少內部會計監督

會計的基本職能之一就是實行會計監督,保證會計資訊的真實準確,保證會計行為的合理合規。內部會計監督要求會計人員對本企業內部的經濟活動進行會計監督,但是一些企業的管理者常干預會計工作,會計人員受制於管理者或受利益驅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圖行事,使會計的監督職能幾乎無法進行。

⑷ 各項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業內部缺少牽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額管理制度、計量驗收制度、財務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財務收支審批制度等基本制度;或者雖有其中幾項制度,但實際工作中也未認真執行過。部分企業管理者即使認識到這些問題,但是依靠現有的管理水平和人員素質也無法建立健全這些制度,尤其是內控制度的不健全給企業帶了很多負面影響,這種狀況既損害了企業自身的根本利益,如造成企業資產流失、浪費嚴重、經營管理混亂,也導致外部監督困難重重。

(四)我國金融產業發展不健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體系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金融市場體系日趨完善,社會資金配置和使用效率穩步提高。但是也存在許多結構性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金融產業結構不合理。目前我國金融產業結構的不合理現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行業結構嚴重失衡。當前在我國現有的金融行業結構當中,銀行業所佔的比例嚴重過高,但是證券業、保險業、信託業、租賃業等這些非銀行業所佔的比例卻嚴重偏低。二是銀行業務結構和收入結構不合理。

金融市場結構不合理。改革以來,我國金融市場在數量上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目前結構失調的問題卻十分突出:金融市場的種類結構失衡;金融工具結構不合理;市場參與者結構失衡。

金融資產結構不合理。目前我國金融資產結構的主要問題是貨幣性金融資產所佔比重過高。資產結構是信用形式結構的反映,它表明我國目前仍然是銀行信用佔絕大比重,而企業信用、個人信用等基礎信用形式不發達,導致信用基礎比較單薄,銀行信用也因缺乏雄厚的信用根基而隱含了諸多風險。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融資的主要方式有增發、轉換髮行債券、配股等。雖然上市公司融資的時候方式比較清晰,但是上市公司在融資的時候,萬一發生了什麼融資違約的事項,那麼肯定影響力也是比較大的,而且,目前我國上市公司融資需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還是比較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