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站>婚姻家庭>子女撫養>

法定監護人收款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子女撫養 閱讀(3.22W)

法定監護人收款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監護人對孩子的整個成長週期實在是太重要了,法定監護人不是就是當事人的父母的,其實包括其他關係比較親密的親朋好友的在某種情形下也能夠成為法定監護人的。既然說當事人的身份是作為監護人,對於被監護人的財產當然是有權利由監護人來收款的。那麼,法定監護人收款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一、法定監護人收款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監護是監護人對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依法實行的監督和保護。

我國《民法通則》第16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根據我國司法解釋,監護人的監護職責即監護的內容主要包括對被監護人的人身監護(保護、照顧和管教)、財產監護(管理、保護)以及代理被監護人的權利。(注: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1988年11月20日)第10條。)如果把監護人與被監護人限定為父母與未成年子女,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監護關係實際就是大陸法系國家規定的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親權關係。親權是父母基於其特定身份對未成年子女特有的權利和義務(英美法系國家則對此稱為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監護權)。從現代國外立法看,親權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父母對未成年子女人身上的監護(保護教養權、住所決定權、監督權、子女返還請求權等);

2、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財產上的監護(子女特有財產的管理、使用、收益及為管理上所必要的處分權);

3、代理未成年子女的權利

必須指出,親權不包括親權人與未成年子女間的扶養與繼承的權利義務。因此,如果父母因分居或離婚一方停止行使對未成年子女的親權,並不意味其停止對未成年子女的扶養、繼承的權利義務。

我國《婚姻法》雖未明文直接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監護權或親權的概念,但該法第15條和第17條關於父母有教育、管教和保護未成年子女的權利義務的規定,實際上屬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監護權或親權的內容,它是專為未成年子女的利益而設的。在教育、管教和保護未成年子女問題上,父母的權利義務是平等的。然而如果父母離婚,子女不能同時與父母共同生活,父母將面臨依據什麼原則決定對未成年子女監護權的行使問題。

二、監護人的確定是怎樣的?

《民法通則》第十六條第三款規定,對擔任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有爭議的,由未成年人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民法通則》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對擔任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監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

這裡指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對有關單位指定監護人不服,或者指定其他近親屬為監護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由人民法院按特別程式進行審理,確定監護人。人民法院可以將《民法通則》第十六條第二款和第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視為指定監護人的順序。前一順序監護人無監護能力或者對被監護人明顯不利的,人民法院可根據後一順序監護人監護能力的強弱、行為、品德情況,按照對被監護人有利的原則擇優確定。這種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有關部門或人民法院指定監護人的做法,在民法上叫做指定監護。

因為法定監護人的職責當中是包括對被監護人的財產進行管理的,被監護人都是屬於年紀比較小或者智力不太健全的,有別人給予被監護人的財產,如果法定監護人收款,其實和被監護人收款的法律效率是一樣的。